对比中日动漫中的民族文化表达-ag真人官方网

对比中日动漫中的民族文化表达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2-11-05   人气:1049   【字体: 】

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际间的文化输出逐渐增加,文化产业作为新世纪的朝阳产业,有着经济、文化的双重属性。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有着灿若星斗的文化资源,这是我们发展文化产业的巨大优势,动漫产业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传播民族文化、抵御文化殖民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我国的动漫产业在经历了短暂辉煌、十年低谷后举步维艰,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我们缺乏的不是资金、不是技术,而是核心价值体系,是灵魂,是文化内核的支撑。在探讨我国动漫产业中民族文化的表达之前,先来看一下与我国有着极为相似文化背景的日本动漫产业中的民族文化是如何表达的。

日本动漫产业中的民族文化表达

日本人的性格具有天生的“矛盾”性,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在其著作《菊与刀》中,就以“菊”和“刀”这两个意义截然相反的字来描述日本人的“矛盾”性格:“日本人是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懦怯;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

岛国的地理特性使得日本这个民族既有着东方的儒雅含蓄,又兼具西方的开放自由,这些民族性格同样反映在他们的动漫作品中。

武士道精神。日本民族尊崇武士道精神,那种为天皇浴血奋战的精神正是武士道精神的精要所在。在经典的日本动漫《圣斗士星矢》中,虽然故事取自希腊神话,但是剧中那些为保卫雅典娜而战的斗士们,分明就是日本武士的翻版,虽然他们穿着铠甲、手持圣器,骨子里透出的却是彻头彻尾的武士道精神。再如连载动漫《火影忍者》,每一个忍者都为了心中要守护的或者梦想或者是人耗尽全部,战斗到最后,处处体现着尽忠尽职、英勇无畏的武士道精神。

团队精神。不同于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日本动漫作品中十分重视团队协作精神。几乎在每一部日本动漫中,主角都有一支与他配合默契的团队,这些团队成员在陪衬主角的同时又极具个性,有着完整的人物性格与故事。比如《灌篮高手》中的湘北篮球队,漫画主角毫无争议地是樱木花道,但是作为首要配角的流川枫、赤木刚宪、三井寿、宫城良田、木幕、赤木晴子,樱木军团,这些人物组成了樱木花道的两个团队:篮球队友和友谊军团。再如《美少女战士》中的水兵服战士们,《七龙珠》中的枯林、龟仙人、琪琪等。日本动漫将团队精神、协作精神渗透到作品中,渗透到广大青少年的内心。所以说,好的动漫作品既能满足儿童的娱乐需求,同时又蕴含着深刻的生活智慧与人生哲理,老少皆宜。

传统民俗文化。在日本动漫中几乎都会出现这样一个场景——浪漫的樱花道、纷飞的樱花瓣,以及树下结伴而来的人群,无论男女都身着传统服饰——和服,在铺着整洁布单的草坪上席地而坐,欢声笑语,分享着各自带来的便当。动漫的表现手法使得日本这些民族特色更为鲜明。漂亮的和服、精美的便当、诗情画意的樱花林、与高楼大厦相映成辉的小庙宇、飘扬在空中的鱼形旗、整齐的梯田等,日本漫画家在自己的作品中不遗余力地展现着本民族最美的一面,处处传递着鲜明的日本文化特色。

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相信看过日本动漫大师宫崎骏代表作——《龙猫》的人,都不会忘记龙猫带着两个小女孩儿飞跃农田、飞跃村庄的场景,也不会忘记那辆龙猫车,这些画面如同儿时梦境中出现过的,似曾相识、美轮美奂。日本漫画家很擅长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发挥想象力,通过专业的绘画技巧和精准的色彩把握,将动漫的表现力发挥到极致,同时叙述了一个完整而节奏紧凑的故事。日本民族有着极大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很好地保护了日本民族的创造力。在日本有一个柯南小镇,位于日本鸟取县,富有浪漫情怀的村民将这里命名为柯南镇,因为这里是柯南的创作者青山刚昌的故乡,甚至当地政府颁发的户口簿、居民卡等各种证明都印有柯南的形象。日本民族的这种创造力不是为了某种经济利益,而是以发自内心的热爱与兴趣为内在驱动力,这才是创造力与财富源源不断的原动力。

以上列举的只是日本动漫中表现最集中、最突出的一些文化内核和民族精神,日本动漫之所以如此成功,除却一些技术层面、后期制作层面的包装技术外,更为重要的是日本动漫有着如同其民族一般的性格与特色,传统的民族文化正是日本动漫的灵魂所在,这也是日本动漫区别于欧美动漫的特质所在。我国动漫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应将动漫产业同民族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相联系,在传统文化中找寻根基、找寻文化支撑。

 虽然中国动漫产业现在在世界动漫产业领域处于低迷、缓慢发展状态,20世纪中期的中国动漫却曾在世界动漫史上惊鸿一现,60年代的《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80年代的《哪吒闹海》、《山水情》都曾震惊世界,我们陶醉在过去的辉煌的同时,也能看出,这些成功的案例都在指明一条中国动漫产业的复兴之路,那就是回归民族文化。

中国动漫产业中的民族文化表达

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经过历史的淘洗沉淀下来的精神文化宝贵而丰厚,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自强不息、兼容并包、正道直行、贵和持中、民为邦本、平均平等、求是务实、豁达乐观、重德精神、自强精神、宽容精神、爱国精神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

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张岱年教授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指的是“具有广泛影响的,感染熏陶了大多数人民,为他们所认同所接受,成为他们的基本人生信念和自觉的价值追求”、“具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的思想观念或文化传统。[1]张教授曾在《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期中撰文指出,“指导中国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主要有四点,即“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2],在其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中,张岱年教授又将这四点重新归纳为“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认为这四点“就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

回顾中国动漫辉煌时期的作品,我们都能够在这些作品中看到中华民族的精神。如《大闹天宫》,反映的是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尖锐冲突与斗争,片中表现了猴王机智勇敢的无畏精神与斗争性格,勾画出了一个飞扬跋扈、专横残暴和昏庸无能的统治阶级,全片洋溢着一种浩然正气,在这样的精神支撑下、在老一辈画家敬业精神的支撑下,才有了这样一部经典之作。

中国动画对世界动画最具影响的是水墨动画,开世界动漫先河,水墨动画更被当作中国动画的标志。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是《小蝌蚪找妈妈》,法国《世界报》评论这部影片时赞扬说:“中国水墨画,画的景色柔和,笔调细致,以及表现忧虑、犹豫和快乐的动作,使这部影片产生了魅力和诗意。”片中的形象取材于齐白石的原画,淡雅的荷塘景色、悠扬的古琴与琵琶声,透出浓浓的中国风,展现出一幅和谐唯美的画卷,体现的是“天人合一”、“豁达乐观”、“贵和尚中”等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内涵和世界观。同一时代拍摄的《牧笛》,水牛形象出自李可染大师之手,一位日本动画人士观看后在留言簿上写道:“当听到水墨画能动起来,简直不敢相信,可是,看了以后,真是大吃一惊。”水墨动画很好地展现出中华民族博大、宁静致远的性格与古老的中国哲学思想。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动漫产业长时间将动漫定位于低龄儿童,制作的动画多为满足低龄儿童的视觉需要,由于对象定位的低龄化,制作水准与制作要求也就偏低,作品毫无思想性,这是造成我国动漫产业长期低迷不振的根本原因。在欧美、日韩动漫产业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后,中国动漫产业也开始进行反思,最近几年制作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动画就取得了很好的市场效益,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出现一缕耀眼的曙光。

《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成功,除了可爱的人物造型与生动活泼的对话外,更重要的是作品中有传统文化的支撑。羊族的团结一致、乐观豁达、机智勇敢、尊老爱幼等精神正是我们古老而传统的民族精神的体现,而片中灰太狼的形象更是颠覆了传统意识里凶残、阴险的狼的形象,而变身为怕老婆、顾家、坚持不懈地为了家庭克服种种困难去抓羊的新好男人形象,这部动漫作品火爆蹿红后,有一首据此创作的《嫁人就嫁灰太狼》的歌曲也蹿红网络,灰太狼的那一句“我还会回来的”更是成为年度流行语之一。

文化有着共享性,世界各国都可以拿来使用,美国动画《花木兰》、《功夫熊猫》的成功既给予我们一些启示,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这两部看似中国风的电影当中,虽然片中大量运用了中国元素——中国的故事、中国的功夫、中国风的建筑、中国的饮食、中国特有的动物等,在这些标志性的中国符号背后灌输的却是美国精神——美国的英雄主义、乐观精神,美国女性的独立意识。当这两部影片在中国上映并取得高票房纪录时,我们悲哀地发现,我国动漫产业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以及自身创新能力是如此低下。

当看到我国的少年儿童喝着可乐、吃着肯德基,看着日本动漫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警觉起来,动漫产业对于青少年儿童的成长有着重要作用,会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形成,我们应该将动漫作为一个良好的传播载体,赋予其深刻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内涵,提高动漫作品的制作水准,让青少年儿童在观看动漫的同时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寓教于乐,偱循善诱。

中国动漫产业有着捍卫民族文化、启迪下一代的责任,更是捍卫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武术文化和宗教文化,这些都是动漫创作的宝贵资源。作家丁正耕在其《第四次浪潮》中为艺术信仰的召回摇旗呐喊,动漫产业也面临着同样的信仰缺失问题,动漫作品的创作要同民族文化表达联系起来,既要有光鲜的外表,更要有有血有肉有灵魂的完整人格,这样才能在世界动漫产业中站稳脚跟,迎接挑战。(作者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0级传播学硕士生) 

 

参考文献:

[1]杨阳.试论中国动漫的传统文化表达与发展[d].硕士学位论文,2009:39.

[2]张岱年.张岱年论文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233.

[3]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86.


分享到:

最新资讯 | 商务合作 | ag真人官方网的合作伙伴 | 定制服务 | ag真人官方网的人才招聘 | 在线留言 | ag真人官方网的友情链接 | ag真人官方网的合作伙伴 | 联系ag真人官方网
ag真人官方网 copyright(c)2011 teamcool.cn 福州天之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ag真人官方网的版权所

网站地图